中新广东网6月24日电 (王继鹏)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,拥有着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比如:传统表演艺术;民俗活动、礼仪、节庆;传统手工艺技能等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传承而延续的,如今许多传承人以此为生,走遍全国各地。昨晚,笔者在广州天河龙口西路看到,一位张师傅正在用面粉为一位四岁的小妹妹做小人偶。张师傅介绍,这是山西面塑。
张师傅是一位面塑艺人,来自山西省运城市(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),他告诉笔者说,山西面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,他13岁便开始学习,便以此谋生。来广州已经有六年了,有几个老乡一起,以前主要是在白云山上面给人做,最近才到市区来,在白云山上面做一个要100块钱,可他今天到市区来做一个面塑只要20块钱。主要也是想吸引更多的人,让更多的人了解面塑。吴女士和女儿饭后路过的时候看到了师傅的面塑,女儿美美被其可爱的造型吸引住了,吴女士自己也倍感好奇,在向张师傅大概了解下面塑后,决定为女儿做一个留念。片刻,便引来许多路人驻足围观。围观的人群传来一个声音:两千多年历史!那可要好好的弘扬国粹。吴女士随即应道:嗯,是的,是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好好了解中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。张师傅还介绍:面塑怕潮,所以需要存放时要注意,一般存放的好,可以存放十年、八年。
据了解,山西民间有个习俗,那就是逢年过节、婚丧嫁娶以及其它喜庆时日,都要捏制面塑以示庆祝。面塑,民间俗称“面人”、“面羊”、“羊羔馍”、“花馍”等。各地叫法不一,形态也各有特点。这些面塑,大都出自农村、乡镇、城市家庭妇女之手。尤其是农历七月十五的“中元节”,几乎家家都要用面粉塑制诸如人物、动物、花卉、翎毛、瓜果等花样繁多、技艺精湛的面塑。山西面塑,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品,它又与各地风俗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,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,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,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。也是研究历史、考古、民俗、雕塑、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。就捏制风格来说,黄河流域古朴、粗扩、豪放、深厚;长江流域却是细致、优美、精巧。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,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,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。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、糯米粉、盐、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,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、生粉等制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