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多数人心目中,包子就是实惠、低价面食的代名词。然而随着中国台湾、新加坡等餐饮企业的进驻,
上海市民忽然发现,原来包子也可以跻身高档餐饮:4个人吃顿 “包子”要消费400多元;最让人咋舌的
是一屉黑松露小笼包能卖出176元的“天价”……反观本土的“老字号”包子,苟不理小包最贵1元一个,
分量十足的上海大包也不过3块钱一个。凭啥外地的包子如此贵族?本地的包子又该如何破题?近日,记
者展开调查。
4人吃包子花400多元
“一顿包子花了我400多块钱,想想就觉得可笑。”近日,市民李先生和三位朋友顺路走到东部的一
家包子餐厅就餐,大家本想点几屉包子、几个小菜“凑合”一下,可一看价目单让4个人目瞪口呆,一屉
小笼包的售价基本都在50元以上。李先生4个人点了6屉小笼包,加两个配菜,总共消费400多元。“还没
敢点那上百元一屉的呢!”李先生忍不住摇头。
前天,记者探访了位于澳门路的中国台湾“包子”和香港中路的新加坡“包子”。与印象中包子铺的
窄小、简陋装修不同,这两家店的面积较大,装修可谓格调十足。因为临近中午的关系,已经有部分顾客
开始进入就餐。记者研究了一下菜单发现,这里的包子身价确实不菲,如澳门路的餐厅共有6种包子,其
中最贵的黑松露小笼包,一屉10个,总共约210克,售价176元,相当于420元一斤,而最便宜的猪肉小笼
包一屉也要45元,其他品种一屉多在百元左右;相比之下,香港中路餐厅的包子价格稍微低点,一口一个
的上海小笼包一屉20元,相当于5块钱一个,而个头不大的蒸鲜肉包是18元3个。
食材人力等推高成本
一屉小笼包凭啥卖到176元?澳门路餐厅的企划部经理刘鸿丽解释说,餐厅的包子食材非常讲究,面
粉是找厂商特制的,价格是普通面粉的几倍;猪肉全部是品牌肉的新鲜货,绝不用冻肉;手工方面更为苛
刻,制作包子的师傅必须要经过半年的培训才能正式上岗,制作过程中要遵循严格的标准程序,比如将馅
料放入面皮中,总重量要准确达到21克,每个误差不超过5毫克,而且面皮要仔细折成18摺以上。
香港中路这家餐厅的工作人员也表示,店内的各种包子价格确实要比传统印象中的包子定位高一些,
人均消费60多元,原因与食材成本、人力成本等有关,“不仅保证口感好,更保证健康安全营养。”
品牌附加值是价差关键
与这两家外地的“包子”相比,本土的“老字号”包子身价就实惠多了。昨日,记者来到黄岛路上的
苟不理包子店,虽然门头老旧,但贴出的“食材说明书”也显示其用料讲究:龙大冷鲜肉、长生花生油、
灯塔酱油和米醋……这样取材精良的包子售价却并不高,猪肉包一斤24元,相当于0.8元一个;最贵的虾
仁包30元一斤,一个1元钱。
曾红极一时又消失多年的青岛大包近日在台东商圈重装开业。时隔多年,包子的身价提了,不过仍然
走的是大众路线,一个100多克的大包子售价3元。“和这两个外来的知名品牌相比,本地包子的利润确实
较低,两者主要差在品牌附加值、消费环境等方面,包子本身的成本当然不值上百元。”岛城一位业内人
士这样说。
贵族包子难成主流
“本地的包子与这两家外来户走的是两个路,针对的消费群差距很大。”青岛市饭店和烹饪协会秘书
长杨岩告诉记者,本地包子主要面向普通大众,市场更广阔,而外来的这两家店是把包子做成了高端茶餐
点,并不是寻常百姓能经常消费得起的。的确,记者在采访时发现,到这两家店来就餐的顾客多数抱着尝
鲜的态度。
杨岩表示,这两个外来品牌确实丰富了岛城的餐饮市场,但市场容量有限,不能够普及化,并非市场
主流。杨岩建议,本地的包子也应该加强品牌化,管控质量、提高口碑,不过价格定位上还是应该以满足
大众消费为主 上海德志包子培训;包子http://www.ddzmdms.cn/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