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上海这个城市的印象,除了时尚、喧嚣、热闹,让人过目不忘的南京路上汹涌人潮,更多的是像电视剧《蜗居》中所展现出来的另一种风情。太阳初上的清晨,小弄堂里,各家各户陆续把自家大门打开,各自圾着拖鞋,拿着牙杯,走到公共水池边,开始洗漱。完事后,从家拿个小锅子,去路边的小吃店买早饭。街边的那些小吃店,门口放着一个用汽油桶改造的大炉子,上面架着一个大大的平底锅,盖着厚实的木盖子,热气正袅袅的从锅中冒出来。排队等候的人群中免不得有心急的会问伙计:“还有多久啊?”伙计俐落的答:“马上就好。”忙完手边的活儿,伙计走出来,掀开盖子,瞬时眼见着锅中热气蓬勃而出,紧接着生煎包特有的香味儿扑鼻而来,肉香中夹杂着芝麻香和葱花儿香。接过热腾腾的生煎包,找个位置坐下,赶紧蘸上点儿醋,咬一口,那个满足感啊,从嘴巴里弥漫开来。。。相对于上海大街上的时尚喧嚣,我更喜欢这样的小街小弄堂中所展现出来的市井生活,平淡、真实,又充满着幸福感。其实,与其说我爱生煎包,不如说我爱透过生煎包所折射出的美食文化。
食品特色上海生煎包外皮底部煎得金黄色,上半部撒了一些芝麻、香葱。闻起来香香的,咬一口满嘴汤汁,颇受上海人喜爱。成品面白,软而松,肉馅鲜嫩,中有卤汁,咬嚼时有芝麻及葱香味,以出锅热吃为佳。对它的评价是:“皮薄不破又不焦,二分酵头靠烘烤,鲜馅汤汁满口来,底厚焦枯是败品。”不仅介绍了生煎馒头的优点,也提醒食客,凡是“底厚焦枯”的可以不买,其至“罢吃”。
编辑本段发展变迁上海人管生煎叫“生煎馒头”,在上海已有上百年的历史。在上海,经营这种风味小吃的店铺遍地都是。曾经最为出名的是“大壶春生煎”,皮香肉嫩,后销声匿迹,现在知晓的已经不多。如今出名的有一家取名“小杨生煎”,虽然省略了“馒头”两个字,可大家都知道这里是“生煎馒头”名店,每日早上五六点一开门就人满为患,不早早去排队肯定是吃不到的。
100多年前,上海的茶馆在供应茶水之余,兼营生煎馒头。后来,人们在不品茶的时候,也想以“茶点心”作为快餐,代替正餐。顺应人们的饮食需求,生煎馒头走出茶馆,成了“街头小吃”。随着需求越来越旺,生煎馒头的个头也越来越大,以至由传统的“一两四个”变成“一两一个”。生煎的皮大,馅也大,还包进了滚烫的鲜汤。功夫不到家,不可能煎得滴汤不漏;不会吃或心急的人,一口咬下去,很容易被“生煎”里的汤烫着。美味生煎包选德志小吃培训
编辑本段养生功效隆冬时节,吃上刚出锅的生煎包,更有利于驱走寒气,嚼出香味,吸收营养。包子顶部收口处的黑芝麻,还有开胃健脾、顺气和中、平喘止咳的奇妙作用。 |